
陈炜
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。2008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。2008-2010年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。2010-2016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。2014-2015年日本物质与材料研究所特别研究员。2017年入选国家第三批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,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。课题组主要从事面向应用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,研究领域涉及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,纳米材料化学,半导体光电物理与化学等。课题组相关经费、场地和硬件设备较为完备,目前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已发表多篇重要论文,包括Science 1篇,Nature Energy 1篇,Science Advances 2篇,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, Energy Environ. Sci. 1篇,Adv. Mater. 2篇,Adv. Energy Mater. 2篇,ACS Nano 1篇,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1篇等。陈炜教授截至目前的论文Google Scholar被引超过7000余次,2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,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,H因子为45。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8项,已获授权6项,申请pct国际专利2项。以第一作者撰写太阳能电池相关中、英文专著各1章。在具有影响力的国内、国际太阳能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0余次。2015年获得国际上首个大面积(1 cm2)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认证效率记录,写进Martin Green编纂的权威效率记录表。近期进一步获得国际首个大面积(>20 cm2)钙钛矿太阳能模组“稳态化”认证高效率。基于多元氧化物固溶体和掺杂技术,率先引入“兼顾效率和稳定性的界面工程”,发展“Sr-Pb复合钙钛矿材料”、“新型无机半导体界面材料”、“钙钛矿/PCBM渐变异质结”等新材料、新结构和新概念,有效改善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,尤其是具有实用性的大面积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。对于推动新一代光伏技术——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克服产业化瓶颈,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。陈炜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7项,其中国家人才项目2项。
刘宗豪
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11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士学位,2016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博士学位,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生,2016-2017年北京大学研究助理,2017-2019年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。2019年入选湖北省“楚天学者计划”。迄今,在国际专业类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0篇,其中以第一(含共同)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1篇,包括Nature Energy 1篇、Science Advances 1篇, 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,Advanced Materials 2篇,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3篇,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篇,ACS Nano 1篇,Nano Letters 1篇等。目前,Google Scholar 引用3200余次,H指数28,9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。英文书籍章节 1 章。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项。发展了钙钛矿多晶薄膜的晶体生长、缺陷抑制新策略,揭示了晶体取向调控热力学机制,获得改进的湿法制膜工艺;设计了新型界面材料与结构,获得了器件效率和稳定性提升;开发了高质量大面积钙钛矿“微米级”多晶厚膜气固法制备技术,极大地提高了模组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和重现性;开发了适用于模组器件的大面积高质量无机半导体界面层制备技术,实现了模组器件效率与稳定性提升;率先使用模组“全界面工程”策略,极大地提升了模组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,实现了高效模组器件光照工作稳定性突破;多次获得了大面积模组器件国际第三方认证高效率。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。
